10 min read

INDIGO TALK / 职场人学 AI 的正确打开方式 - EP25

拆解信息差与培训乱象 用长期共生思维让 AI 真正提升职场效率
INDIGO TALK / 职场人学 AI 的正确打开方式 - EP25

想用 AI 提升效率、却又被真假课程绕得头大?本期 Indigo Talk 请来数据分析培训专家曹峥老师,拆解普通人拥抱 AI 的正确姿势:信息差就是机会,好课程 = 真实需求+优质交付;从“1 秒做 PPT”的幻象到与 AI 长期共生,需要自驱力与好奇心,更需要社群陪伴。听完你将学会筛选课程、避免被“割韭菜”,也能找到让 AI 真正为你省时、省力、增值的方法。职场白领、内容创作者及想转型的你,都值得花一小时听听这场干货与思辨并存的对谈。

音频播客

Apple Podcast & Spotify

小宇宙播客 - Indigo Talk - EP25

邀请嘉宾


曹峥(在线教育操盘手 - 网红老师)

Indigo(数字镜像博主 - 主持)

时间轴

  • 01:05 曹峥的介绍
  • 03:58 信息差一个巨大的市场
  • 10:36 给普通人的 AI 培训是什么?
  • 20:18 什么样的培训产品是好产品?
  • 25:44 如何看 AI 卖小课的市场?
  • 34:37 人学习的两种类型
  • 41:02 学习方式的转变 做到与 AI 共生
  • 48:13 为什么要持续学习?
  • 53:22 主动性的培养和学习社群的重要性
  • 1:00:02 AI 时代的学习法门:自驱力与好奇心
  • 1:07:37 Indigo 为什么要做社群和新的课程

对谈详细总结


以下为对谈内容的详细总结,按题目中的时间节点(粗体标注)进行结构化整理,并补充核心观点:


曹峥的介绍


背景经历

  • 曹峥与 Indigo 是微博时期的老同事,曾在微博从事平台与产品工作。
  • 后来转入在线教育领域,先做数据分析相关的产品,之后因为师资短缺,亲自上阵做培训讲师。
  • 在数据分析(主要是 Excel 等办公技能方向)培训项目上,课程曾经获得约 3 亿人民币营收。

个人身份与角色切换:从传统互联网产品经理,转变为在线职业教育的培训业务负责人,再到亲自讲课的讲师。发现自己对“教”这件事有热情和兴趣,“曹老师”称呼由此而来。

信息差一个巨大的市场


信息差带来的培训机会:曹峥提到,对互联网从业者而言,像 Excel、数据分析等技能看似“简单”,但对很多大众用户来说依然存在巨大信息差,因而培训需求旺盛。例子:

  • 理财培训:有机构能做到月流水几千万到上亿,教授的并非深度投资技巧,而只是基金定投、保险分类等基础概念,对小白极具吸引力。
  • Excel、数据分析培训:短期内也能做出较大规模营收,让用户掌握 vlookup、数据透视表等功能。

结论:只要信息差存在,面向初阶人群的技能培训就有巨大市场。

给普通人的 AI 培训是什么?


用户定位:职场小白或普通白领

  • 这类人群并非科技研发者,而是希望在工作中“偷懒”或“提效”,比如让 AI 帮忙写文案、批量处理表格数据等。
  • 最常问的问题:如何用 AI 做 PPT?如何批量生成回复邮件?如何写公文或学生评语?

AI 培训的主要应用场景

  • 办公自动化:结合飞书、多维表格、批量生成文档、图文、邮件等。
  • 行政、客服、老师等典型岗位,通过 AI 工具减轻重复性工作负担;例如批改作业、写评语、回复投诉邮件等。
  • 公文写作:如“新华妙笔”能自动生成公文体,满足体制或传统行业人群所需。

什么样的培训产品是好产品?


好产品稀缺,原因在于“课程设计”

  • 很多培训内容都围绕“老师自己懂”在讲,却缺乏课程产品经理思维,导致课程与用户需求脱节或交付体验差。
  • 好的培训产品,需要对用户需求、内容交付、学习体验三者进行平衡和整合。

案例:Python 小课的成功

  • 曾有 Python 小课月流水可达 5000 万,原因是产品经理找到“普通人渴望用 Python 做数据爬虫、自动化处理”的痛点,并且提供一键式在线编程环境(Jupyter Notebook 网页端),极大降低了学习门槛。
  • 课程内容、交付方式、用户需求无缝对接,成就了爆款。

如何看 AI 卖小课的市场?


阶段性的“卖课”方式

  • 早期依靠极具冲击力的演示(“1 秒做 PPT”、“10 秒写报告”)等,吸引用户以极低价格入门,引发对 AI 的幻想,从而推动学习热潮。
  • 这在初期对“普通人”起到了科普、推广作用,类似广告或“秀效果”。

问题:后续深度与高阶内容不足

  • 用户很快会进入“发现 AI 没那么神奇”的低谷,需要更系统的进阶培训,但许多卖小课的模式无法提供深入学习,只停留在“营销”层面。
  • 建议:小课仅仅解决“认识 AI”的阶段,后续还需要长期陪伴与更高阶的专业学习。

人学习的两种类型


功利性(急于求成) vs. 好奇心驱动(持续探索)

  • 部分人想快速解决某个工作需求或“赚快钱”,往往会被“奇效广告”或“震惊体”文案吸引,短期冲动买课,但很难真正掌握;
  • 另有部分人出于好奇心主动学习,喜欢了解原理、持续探索新工具。即便没有直接的工作需求,也会深入钻研,这种学习更稳固、可迁移。

与 AI 相处类似“谈恋爱”:刚开始充满幻想,接触后发现没那么神,慢慢理解如何让 AI 发挥更大价值,最终进入“相互适应与协作”的和谐阶段。

学习方式的转变:做到与 AI 共生


从静态工具到动态伙伴

  • 传统软件(Word、Excel)功能稳定、输出可预测;AI 工具(大语言模型)会不断更新、自我进化,更像一个可交互且成长的“伙伴”。
  • 要学会与 AI 持续磨合,理解它的脾气,才能发挥最大化作用。

技术曲线与产品机会

  • AI 每日都有新能力(如 Plugin、Agent、长记忆、操作电脑或手机等),人若保持学习,便能不断捕捉新应用场景、衍生新产品模式。
  • 例子:让 AI 自动下载整理发票,批量报销等;只要技术成熟,新的商业机会就会出现。

为什么要持续学习?


时代加速迭代,人与人分化

  • AI 高速发展,若缺少主动学习的心态,极易被技术浪潮甩在后面。
  • 电影《瓦力》、《雪国列车》里的科幻设定逐渐在现实中出现:科技高度发达后,人可能退化或被迫分化成不同“阶层”。

主观能动性与“学习的道”

  • 每个人若想摆脱被动,就需培养自我驱动或借力社群、学习群体,保持对技术变革的敏锐度。
  • 仅靠“速成”或“功利心”无法长期在 AI 时代中保持竞争力。

主动性的培养和学习社群的重要性


学习社群的价值

  • 课程+社区的学习环境,让学员间相互刺激、共同推进,比纯看录播或自学效果更好。
  • 如同学校或俱乐部,强调集体氛围,“被带动”式学习也能帮助原本自驱力不强的人获得成长。

教与育的区别

  • AI 可以承担“教”(知识传递)的功能,但“育”需要社群或人的引导、陪伴、激励;
  • 社交互动与反馈能弥补个人知识孤岛,从而形成良性循环。

AI 时代的学习法门:自驱力与好奇心


核心心态转变

  • 自驱力:保持执行力,持续动手尝试,而非短期冲动或三分钟热度。
  • 好奇心:主动探索 AI 的可能性,对新技术保持开放,问“它能做什么”,而非“一夜暴富”。
  • 长期陪伴:AI 工具并非一次性学习就结束,技术始终在演进,需要持续跟进、更新认知。

道、法、术

  • “道”指根本的学习心态和认知框架;
  • “法”是中层的方法论,如系统化课程、社群讨论;
  • “术”是具体的使用技巧(某工具使用步骤等),可在公开资料或小课中快速获取;

真正难也最重要的,是前两者(“道”和“法”)。

Indigo 为什么要做社群和新的课程


初衷:建立“共同成长”式学习平台

Indigo 长期做自媒体与内容分享,但希望能与志同道合者在社群中深入交流、持续学习,而不是单向输出。曹峥长期深耕培训业务,也看好“陪伴式、动态迭代”的课程形态,与 Indigo 合作,探索新的教育模式。

目标:在 AI 快速演进的时代,为学员提供

  • 更新快:及时追踪新功能与新趋势;
  • 社群式:彼此互动、交换实践心得;
  • 系统化:从思维转变到技能落地的实用课;
  • 长期价值:持续保持对 AI 的正确心态和新知掌握。

总结


AI 培训市场巨大,信息差是根本驱动。普罗大众对 AI 认知不足,对“省时、省力、赚快钱”的愿望却非常强烈,催生了五花八门的小课和培训项目。

好培训需匹配用户需求与课程体验。一次性课程只能“秀效果”;真要让学习落地,需要社群、陪伴、持续迭代的体系化课程。

AI 时代需要“自驱力 + 好奇心 + 长期思维”。静态技能易学,动态心态难得。技术会不断更新,人必须持续学习,不断适应新工具。

Indigo & 曹峥的社群课程。结合两位在内容分享、培训落地上的经验,希望打造“共同成长”的学习社群——既教授方法与技能,也鼓励长期交流、迭代升级,让更多普通职场人真正享受到 AI 带来的赋能。